导读:辰于公司估算,未来五年我国污泥产量将保持2.3%的复合增长,到2025年达到1.6亿吨(包括生活污泥和工业污泥),与之对应的是,污泥处理市场将保持10.8%的复合增长,到2025年达到453亿元的规模。
我国污泥处理起步较晚,过去十年间,行业整体开展缓慢,展望“十四五”,随着政策、技术、盈利模式等问题逐步解决,辰于认为污泥处理行业将迎来三大转机:
1、先决条件已经具备,政策开始向污泥处理行业倾斜;
2、30·60双碳目标之下,污泥处理技术路线愈发清晰;
3、控成本、稳来源、明去向,头部企业已找到稳定盈利的方法。
辰于估算,未来五年我国污泥产量将保持2.3%的复合增长,到2025年达到1.6亿吨(包括生活污泥和工业污泥),与之对应的是,污泥处理市场将保持10.8%的复合增长,到2025年达到453亿元的规模。
先决条件已经具备,政策开始向污泥处理行业倾斜
优先度低及财政资金有限,早期政策对污泥处理的支持力度并不足:从治理过程看,污水处理是污泥处理的先决条件,且水污染具有流动性,污水处理优先度自然高于污泥处理;从资金投入看,若增加污泥处理,污水处理项目的总投资需增加30%左右,考虑到污水处理问题仍需大量资金投入,且此前的污泥处理设施运行并不好,如果强制增加污泥处理,有可能不仅达不到投资效果,还会分散污水处理的精力。
在此背景下,各级政府最终选择先将污泥处理放一放,将有限资金优先用于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建设,这导致国内“重水轻泥”的倾向明显。(见图1)。
不过上述问题正逐渐得到改善,主要由于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是污水处理日渐成熟。近年我国城镇污水处理任务已基本完成,城市污水处理率已经达到95%以上,在“十四五”规划中的污水处理新增产能也出现明显下降(见图2)。在污水处理渐趋饱和的情况下,先前遭到忽视的污泥处理问题重新得到关注。
控成本、稳来源、明去向,头部企业已找到稳定盈利的方法
长期以来,政府征收的污水处理费无法满足污水厂正常运行的成本,如果再加上污泥处理费纳入,要么增加政府的财政压力,要么增加被征收者的经济负担。由于处置费用定价机制没有理顺,污泥处理过去不断依赖补贴,故而在政府投入不足时,企业很容易出现亏损,这也导致相关企业参与污泥产业更为谨慎,不敢盲目扩张产能。整个行业呈现市场集中度低的特征,竞争格局也相对不稳定。
即便如此,我们也看到了部分盈利表现优良的企业,如中电环保和鹏鹞环保,两者的污泥处理营收和毛利率在近年来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经辰于分析发现,能取得良好收益的企业通常具有以下三大特征:
一是投运成本较低。中电环保依靠电力+市政的资源优势、“高效节能污泥干化设备”等核心技术,拓展燃煤耦合污泥发电模式,具备一定成本优势;鹏鹞环保则是引进日本YM菌超高温好氧发酵技术,发酵不需添加辅料,运营成本较低,加之处理系统简单,还可以节省投资成本。
二是污泥来源充分。中电环保和河北、浙江、河南、广东等多地政府、企业达成合作意向,规划、建设污泥耦合发电基地,当地政府、企业承诺为污泥来源给予相应支持;鹏鹞环保则与地方国企巨头如陕西环保集团展开合作,合作推进陕西省污泥处理,在该区域域内污泥来源有相当保障。
三是污泥去向明确。中电环保与华润电力下属的深圳润电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了技术、资金及市场捆绑开展的新模式,污泥在干化后协同焚(掺)烧发电,拓展固废耦合发电产业;鹏鹞环保则打造了“长春模式”,利用污泥发酵堆肥,回田入肥,在吉林、福建、新疆等示范项目及与北京环卫集团合作的南宫堆肥厂均取得了良好成效。
(报告资料来源包括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清华大学,上市公司年报,辰数、迈博汇金等。)
文章来源:环保在线网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24日
作者:黄映娇、简依敏等